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潮州行之龍湖古寨






潮州龍湖寨

“潮居典範、祠第千家、書香萬代”

千年後悲哀的下場 !




潮州龍湖寨

在同一個地方擁有53位
科舉出身的進士和舉人;
在同一個地方擁有100多座宗族祠堂、
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
這個地方以
“潮居典範、祠第千家、書香萬代”
之美譽而聞名海內外。
她就是潮洲地處韓江
中下游西岸,公路邊,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龍湖古寨 。






龍湖古寨的結構很講究,
是先人按照九宮八卦修建的,
寨中央直街由於形似“龍脊”,
加上該寨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
因而稱“龍湖”,

直街東面有三條街,西門有六條巷,
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
在街巷中,宗族祠堂、
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
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



龍湖寨之模型



(手机若不能 autoplay 請按下play)
長相思






這是古寨的出入口,這是寨外。


龍湖寨為多姓聚居之地
幫書齋名稱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
如黃姓的“江夏家塾”﹑
許姓的“高陽家塾”﹑
肖姓的“肖氏家齋”.

但更多的是由邑紳或進士﹑舉人命名,
如“梨花吟館” 
“讀我書屋”
“抱經舍”
“雨花精廬”
“怡香書室”等等,

書齋名字可謂各具意蘊,別有情趣。
看來龍湖寨肯定是個尊師重教的地方。



今天的千年古寨,經文革的破壞,
加上沒有後人的承繼,
破落得不堪忍睹。
黃氏祖祠正門還可以清晰看見
"烕資興無"的標語,


從熙公祠已是唯一有認真修輯過的一間。



從熙公祠,
在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
為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所建。
興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
告竣於光緒九年(1884),
歷時十四年。
整座公祠座東向西,
面寬31.22米 ,進深42.25米 ,
為二進院落佈局,
前廳與後廳之間是天井,
兩側有廊軒,後廳有抱廈,
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
後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
斗拱抬架式木結構,
地面鋪大理石規格磚。



正門。





祠內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絕侖,
首進的屋架,後座的抱廈
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間諸穿、
插構件都飾以玲戲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
顯示出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來。














用石雕成的斗拱,手工精細。





資政第的入口


神荼、鬱壘是門神,以名稱代畫像。


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爆發,
對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文物
破壞得體無完膚。


殘破不堪的路邊小宅。





昔日的大宅 - 儒林第,


一進宅門,只見盤龍錯節的千年老榕樹,
錯誤地地長在大宅簷牆上,令人無限唏噓。


前天井。


中廳。





後廳的外面,
是大宅擺放雜物和炊具的地方。





那些榕樹根由屋頂貼著牆壁伸延到地上,
繼續找它的去路。


進士第算是保存得較好了。


宅後園是一個水塘。


古井的倒影。


龍湖寨內現在還有不少人居住,
在小巷裏轉來轉去的時候,
可以看到不少的摩托車停在屋前,
不過仍居住在寨內的人
生活上好像也不太富裕,
稍為錢的都已搬走了。








看這孩子多佻皮啊!


窄巷的盡頭,別有洞天。


往從熙公祠路旁的臭水溝,
滿佈淤泥和垃圾。





當地的居民喜歡把農地用的黑紗網造成簷篷,
伸出街道外,用來遮擋雨水和陽光。





這些破爛的大宅,現在還有人在居住。


裡面住的都是貧窮無依的老者。





路旁小屋被風雨所侵蝕,
剝落到如斯田地。











文化大革命的痕跡還瀝瀝在目。


這是古寨的出入口,
我站在寨內,內心好不平靜。












二胡演奏   長相思





後記 :


我是這樣回應 Justine 師兄的 :
「破、舊、殘」是龍湖古寨的寫照,
沒有修飾,沒有商業味,
很真實,滿載著歷史的痕跡。
這裡使我想起劉禹錫的烏衣巷 :
"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烏衣巷口,
是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
六朝豪門大族的聚居地點。
昔日繁華的金陵現只見橋邊野草開花,
巷口夕陽斜照。
曾經擁有53位科舉出身的進士和舉人
、100多座宗族祠堂、
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的龍湖古寨,
今天只剩下一個「破、舊、殘」,
真使人黯然神傷。



2016.12.02重帖

2009年初訪,相隔七八年,
龍湖古寨現在又是何番景象呢?
地方政府保育文物急不容緩,
否則那些破牆爛瓦經不起風吹雨打,
很快就會紛紛塌下無法修復了。








(23/02/2009 11:55 pm 第一次發表 )
(26/09/2011 4:30pm 第二次發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